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

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华文明大时空大数据解读(之一)

时间:2025-01-18    发布人:彩虹     点击: 184643 次

郭 帆  杨兆波  邓军强  岳伟新  高鹏  刘如增  孙加慧


导论:从中国冬至日的节庆与来源说起


什么是节日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国庆节、青年节等等。另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国的岁时节日是中国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是中国祖先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天才杰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承载着神话、传说、人物、哲学、民俗学、行为学、战争、天文、地理、术数、历法、书画、音乐、舞蹈、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中华文明文化的载体。节日、节气、假日是中国节假日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现象。[1]中国的节日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16-08-21]

[《中国的节日与民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301 []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


冬至节


冬至为一年24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一。陈希龄《恪遵宪度抄本》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月令七12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节主题:

吉庆、和祥、团圆、保健医疗、联络感情、祭天地感恩天地馈赠、祭祖不忘祖先英雄恩德等活动。我们每个人要做到孝顺父母长辈,忠诚国家人民!

冬至节内涵: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南半球最长一天。冬至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也是一年24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古有民谚“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节寻源:

冬至又名一阳生,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每年公历12月21—23日。

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是一个传奇。节日的起源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文献追溯到《夏小正》《尚书》,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已分24个节气。中国古代认为冬至大如年,周代冬至是新年元旦,习俗庆贺。《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冬至节习俗:

祭天祀祖敬人:

冬至排在24个节气首位,称“亚岁”,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周代起有祭祀活动。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盛于唐宋。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民间歇市,欢度节日。

古人在冬至祭祀,供品由神灵、祖先享用之后,世人就要享受神灵、祖先的恩赐之食,谁先品尝?自然是受尊敬的老人和师长。这样由神到人,馈赠祝贺,就成了节日。到宋代,冬至官民同庆。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汴梁:“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数千年形成独特节令食文化


中国较大的传统节日各有专一食俗,平民百姓常以吃某食来表示对某节的庆贺。

冬至有普遍吃馄饨的风俗。南宋临安人冬至吃馄饨,为了祭祀祖先,后盛行“冬至馄饨夏至面”。《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取意也是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糯米粉制成的汤圆是冬至江南盛行的传统习俗,意味团圆、圆满。汤圆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祭祖,可赠亲朋。古人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这种习俗,是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祛寒娇耳汤”之恩。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著历代医者奉为经典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是冬季,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今天冬至吃饺子不再是为了治冻耳朵,而因饺子是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可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温阳作用。

冬至保健进补习俗:

冬至后进入最冷时期,人们进补偏于温热、补养阳气以抵御寒邪。冬至吃汤圆江南盛行。汤圆常用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健脾作用,能提高肌体的抗寒防病能力。北方不少地方冬至吃狗肉羊肉,中医认为有壮阳补体功效。我国台湾世代相传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用蒸笼分层蒸成以祭祖,不忘自己的“根”。同姓同宗者冬至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奠祖先。祭典后食祖,宗亲们大摆宴席,畅谈亲亲,联络感情。

冬至节诗词6首之一及歌一首:

1、

小至

 

唐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2、北京流传了数百年的冬至《九九歌》。冬至起,九天一单元,九九八十一天,冬天过去。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节谚语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赣)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中华传统节日:冬至节简介 农历网[引用日期2014-12-22]

一、思想文化信仰是一个国族的灵魂和脊梁,语言文字书法是国族的文化DNA,失掉这个灵魂、脊梁和DNA,这个国族就灭亡了

中国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和生命生存,都与中华民族、中国的命运和前途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能好。

中华大国学要解决的是: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开宗明义正大光明的宣告:我们以中华民族的子孙而自豪,为中华文明而骄傲!

我们是谁?——我们是世界唯一传承15000年至今的中华民族优秀的炎黄子孙。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从15.6亿年前悠久古老辽阔壮美的中华大地上走来。

我们向哪里去?——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共产主义!

1、中华文明世界唯一,有15000年历史,从15.6亿年至今连绵不绝,中国文化汉奸和日本、欧洲的西方中心论者认为中国只有3000多年。污蔑中华人种和文化是非洲和欧洲泊来的,中国人是劣等民族。

侵略者对于被占领者的必杀七招:一是杀人,杀掉15岁以上能够反抗能够生殖的男性。二是强暴被占领国族的女性,生育侵略者DNA的后代;三是不许讲本国族的语言;四是不许写本国族的文字书法;五是不许学习本国族的文化、典章礼仪;六是不许穿本国族的服饰;七是不许延续本国族的传统节日。从文化DNA、到生物DNA彻底消灭你这个民族三代人100—300年完全消亡。

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悲愤地叙述了德国希特勒法西斯侵略,法国亡国导致文化断绝的残酷。

中国历史上晚唐铁骨铮铮的诗人、诗论家司空图(837~908)写过一首《河湟有感》诗,“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萧关于宁夏固原东南,盛唐诗人王维在雄浑豪迈的《使至塞上》写道:“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时大唐疆域北到漠北燕然山(蒙古杭爱山),萧关是后方大本营。安史之乱(唐玄宗末至代宗初755.12至763.2)后,吐蕃占领了河湟地区的河西、陇右之地(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黄河、湟水阻断汉人与故园联系100余年,河西、陇右之地的唐人与吐蕃人杂居,外表与后者无异。唐人孩子学吐蕃语,忘却了母语,无汉族观念,反将唐人当仇人,用吐蕃语骂自己的同胞。司空图过此,看到“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沦陷区同胞变友为敌,倍感痛苦耻辱。[] 全唐诗(套装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版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08

一个不讲孝忠,不讲文明礼仪,没有思想文化信仰、抛弃了语言文字书法的个人、民族、国家,唯一的结果就是自取灭亡或被外敌毁灭。

二、文明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精神文明的承载形式是典章、服饰、礼仪、节日。

1、精神文明的核心由思想文化信仰、语言文字书法构成,具体承载的形式落实在传统的国学包括典章、服饰、礼仪、节日的物质文化上,文明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完全统一。人类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由思想文化信仰控制,文明如果丢掉传统的国学、典章、服饰、礼仪、节日文化,就失去了文明传承的载体和基础!近几十年来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侵略登峰造极,中国文化汉奸有组织有计划的诋毁、虚无甚嚣尘上,中华文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亡党亡族亡国亡天下警钟长鸣。

2、1950年代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预言: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第三代或第四代领导人身上。和平演变是在无战争状态下,完成经济、思想、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变革推动政治体制改变。71年历史的苏联和东欧诸国成为和平演变的牺牲品,接着又利用颜色革命和战争两手搞垮了南斯拉夫、伊拉克、利比亚、埃及、突尼斯、叙利亚,这几年又利用颜色革命的老套路对中国香港进行路演。

3、美国前总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著《1999:不战而胜》一书希望:“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4、西方通过中国的代理人从思想、语言、文化、教材、道德、礼仪、节日、服饰、行为、饮食、电影电视、网络等所有领域,对中国人尤其第三四代人进行精准洗脑,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知中华文化为何物、不知道更不过中国节日,成为没有理想、不讲人格、不讲忠孝、不讲奉献、精致利己、贪图享乐的哈美哈日哈韩的应声虫,生活腐化堕落,精神萎靡不振,趋之若鹜于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麦当劳、转基因垃圾食品等。美国制定了彻底打垮中国的《十诫》,利用网络、媒体、影视作品等手段灌输西方腐朽堕落的文化,彻底改造消灭红色中国的第三第四代人,置换成西方的文化DNA,实现他们消灭中华文明的目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按照十九大的要求重新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则中华文化将面临灭顶之灾。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有计划地在中国各地采集血样,掌握了中国人DNA样本,DNA之战已经开始,这是细思极恐的事情。

中华文明目前面临的道德层面危局,亟须拨乱反正,重树信仰,效忠是基础

上海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讲在由于儿孙不孝,孔孟之乡山东曲阜有逃儿村,湖北西部的老人60多岁丧失劳动能力后找井儿、绳儿、农药儿自尽,孝在中华大地已然成为稀缺行为。一切以金钱为圭臬,孝没了,忠也没了。孝忠没了,敬畏就没了。敬畏没了,信仰诚信道德就崩溃了,传统文化以及法律法规就被蔑视了,这个民族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6、典章、服饰、礼仪程式、节日

《左传·成公十三年》告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夏商周始,祭祀和军事一直是国家头等大事。祭祀有四目的:

弭灾消祸,自然和人为灾害有风暴、旱涝、地震、瘟疫、战争等。遇天灾人祸,祭祀除害。2、求福祈年,祈求农业丰收、畜牧旺盛、渔猎多获、战争胜利、生儿育女、健康长寿等。3、提高人民信心,加强国族团结,申明国族秩序。4、报谢祖先的庇佑、自然的馈赠与神灵的恩赐。

戎是军队和国防,国家与民间祭祀、吉庆用节日等形式承载表现:

祭祀庆典名称包括:祭天祭地祭祖先祭英烈忠臣;2、时间;3、地点;4、祭祀典章、仪规、仪式;5、参加人员;6、祭祀节庆要求:高尚庄重严肃崇敬,准备贡品、沐浴、更衣、洗手、静思、戒色、素食、鞠躬、叩拜、祭文与共颂、颂诗唱歌、奏鼓乐、放鞭炮、礼炮、社火、戏曲与傩戏。7、祭祀、节气与吉庆等活动重合形成节日,构成中华文明的民俗文化的内涵。

国家祭祀纪念:黄帝陵祭祀,有9.3、9.30、10.1等。民间祭祀有春节、清明、端午、中元节、重阳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气象学、节气和节日是对人类文明伟大的发明和贡献。一年;四季;12月,24节气;12时辰,24小时;12生肖,10天干12地支配合,60年一甲子;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社会已经有了节日。

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定型。最早的风俗活动和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宗教、纪念历史人物等融合凝聚在节日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唐代节日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节日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成为时尚流行,这些风俗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A、农历一年:365天,4年闰月一次;一天12时辰,24小时1440分钟84400秒。

B、四季:一季3个月;1—3月春,4—6月夏,7—9月秋,10—12月冬;

C、12个月: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冬月 腊月

农历四季、12个月的称谓或别称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题跋落款的时令丰富异常,有月令、季令、节令之分。

季令:是对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称谓或别称:

春季: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 夏季:三夏、九夏、朱夏、朱明;

秋季:金秋、素秋、商秋、三秋; 冬季:寒冬、三冬、九冬、玄英、安宁;

月令:是对中国农历12个月份的称谓或别称(约405个):

一月(别称69)月25:元月、冠月、初月、嘉月、新月、华月、正月,初月、陬月、王月、端月、睦月、上月、泰月、隅月、谨月、寅月、杨月、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孟春月、三微月、三之月;正4:夏正、新正、月正、三正;春13: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岁10:岁旦、岁朝、岁始、岁首、正岁、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阳5:首阳、初阳、孟阳、新阳、春阳;元6: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其他6:太簇、孟陬、建寅;正月:正阳之月、首祚。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端月:农历正月,一年始为正。后避讳秦始皇赢政的政和正谐音,改端月。端,顶也,开端伊始。

二月(别称28)

月16:如月、花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婚月、媒月; 仲中7:仲月、仲钟、仲春、仲阳、夹钟、春中、中春; 其他5:火壮、竹秋、花朝、建卯、酣春;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二月红杏闹枝头,冠以美称杏月。

三月 (别称29)

月18:季月、莺月、绸月、嘉月、炳月、辰月、稻月、樱筍月、寎bǐng月、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 春9:春日、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春晚、杪春、褉春三春、阳春;其他5:姑洗、桃浪、小清明、莺时、雩风。桃月: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称桃月。

四月(别称43)

月22:纯月、乏月、荒月、阳月、梅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除月、榎月、和月、得鸟羽月、花残月、正阳月、麦秋月、清和月;

夏8:孟夏、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麦3:麦候、麦序、麦候、麦春; 阳3:正阳、纯阳、六阳;其他7:仲侣、纯乾、梅溽、槐序、建巳、中吕、朱明;万物枝长叶,槐花满枝吐香,又称槐月。

五月(别称25)

月21:郁月、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炎月、蒲月、吹喜月、皋月、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幕月; 夏4:仲夏、超夏、中夏、夏五;其他9:鸣蜩、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蕤宾、建午。五月五端午节,农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称“蒲月”。五月榴花红似火称榴月。

六月(别称22)

月10: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荔月、目月、遁月;夏5: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暑4:极暑、组暑、溽暑、征暑;阳2:精阳、精阳;其他:1:林钟。六月荷塘中荷花亭亭玉立,荷花满池放,称伏月或荷月。

七月(别称33)

月14: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霜月、桐月;秋10:初秋、秋孟、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其他5:夷则、初商、孟商、瓜时、建中。七月凤仙节节开,七月七是中国妇女向天上织女星“乞巧”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又叫巧月。

八月(别称26)

月13: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柘月、月见月、红染月、四阴月、爽月、雁来月、大清月;秋8:中秋、仲秋、秋半、秋高、清秋、正秋、橘春、桂秋;

其他5:商吕、南宫、仲商、中律、竹春。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叫仲秋。八月桂花遍地香称桂月。民间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八月称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九月(别称45)

月17:菊月、玄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小田月、禰觉月、菊开月、红叶月、五阴月、授衣月、青女月;秋15:金秋、三秋、九秋、季秋、暮秋、晚秋、菊秋、末秋、残秋、凉秋、素秋、季秋、穷秋、杪秋、商秋;商6:暮商、季商、商素、商日、商节、金商;其他7:西陆、西颢、金天、爽节、白藏、季白、无射、霜序。九月霜染层林,万木萧瑟,独有菊花傲霜怒放称菊月。

十月(别称24)

月12:阳月、亥月、吉月、良月、坤月、正阳月、神无月、拾月、露月、时雨月、初霜月、飞阴月;冬4: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春4:极阳、阳止、小阳春、小春、子春;其他4:应钟、玄英、大章、始冰。十月芙蓉显小阳,称阳月。古代阴阳学说要求十月“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曰阴月。”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十一月 (别称27)

月16:畅月、霜月、雪月、寒月、冬月、霜见月、幸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冬3:仲冬、中冬、正冬;阳2:阳复、阳祭;其他6:黄钟、冰壮、三至、亚岁、中寒、建字。辜月,吐故纳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冬月葭jiā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12月(别称37)

月16: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除月、残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冬10: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其他10:暮岁、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嘉平、穷节、建丑、安宁。腊月梅花吐香。古代农历12月要合祭众神叫做腊,称腊月。腊月始于先秦时期。

D、24节气:

1.立春; 2.雨水; 3.惊蛰;4.春分; 5.清明; 6.谷雨; 7.立夏; 8.小满;

9.芒种; 10.夏至;11.小暑;12.大暑; 13.立秋; 14.处暑; 15.白露; 16.秋分;

17.寒露;18.霜降;19.立冬;20.小雪; 21.大雪; 22.冬至; 23.小寒; 24.大寒。

24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年的轨道)上每运动15°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商朝时有四个节气,周朝有八个,秦汉年间24节气确立。前104年西汉时期,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把24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24节气的天文位置。至今沿用了2000多年。24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提到阴阳、四时、八位、12度、24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2016年11月30日,24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歌,24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指导农事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E、中国在世界独有的12生肖文化。12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12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12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12生肖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与动物崇拜有关。《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图腾。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今相同的12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12生肖是12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取数12,暗合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性认识。

中国先民认识到寒暑交替植物枯荣周期为一岁。月亮盈亏周期12次月圆正好一岁。用木星作为年的周期,“岁星”绕行一圈12年。《周礼·春官·冯相氏》云:“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除计年计月,12也用做计量时辰。

12也经常用于其他方面。《左传·哀公七年》中载,“周之王也,制札上物,不过12。以为天之大数也。” 《国语·晋语四》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12姓”。《后汉书·苟爽传》:“故天子娶12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

12天象是古代对天气的统称,即暗、阴、雨、雪、冰、雾、露、霜、风、沙、雷、电;12经脉是中医对人体经络认知;古代音乐有12律;饮食12食;穿衣12衣……

F、10天干12地支,研究并指出太阳的循环往复周期, 直接影响万物与人类。天干地支相配,形成了古代汉族历法纪年、月、时的次序。旧式记时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时、丑时等。天干与地支的关系如树干与树枝的关系,天干为树干,地支为树枝。

早在公元前2697年,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古代历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12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干支纪法。(未完待续)



Copyright © 2020 京ICP备20022428号-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8135号 民生新闻网 版权所有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708-0773 技术支持:天祥网络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0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