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

汉字之光 照耀世界 汉字力量 穿越时空

时间:2024-12-05    发布人:彩虹     点击: 225848 次

郭 帆   邓军强   赵祥语

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鲜明的特性,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保存、发展和繁荣的基因密码。

中国是世界唯一一个拥有200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东方古国。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语言和文字的古国。

中华汉字在人类交流、文化传承和思维发展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没有文字,万古长如夜。没有文字,人类只能在黑夜中摸索徘徊。文字华诞,像火把照亮夜路,像灯塔指引航程,像太阳照亮黑夜。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中国古人类交往的需要创造了语言和文字。

中华远古人类语言的发明,是猿人从动物走向了人类,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中华古人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文字的传播让异时、异地传播成为了可能,大大提高了传播的广度和范围。以往的语言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心记脑存,既不能“通之于万里,推之于百年”,亦不能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和丢失。

因此,“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引导人类由“野蛮时代”迈步进入“文明时代”,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

中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中华古人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思维,还可以通过文字进行思维。文字使思维有了在两维空间中分布的形体表象,并且可以在时空中留存,反复多次地思考琢磨,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进而创造了系统的理论与璀璨的文化。


一、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华夏中国、汉字汉文化的溯源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有关文明文化、中华文明和汉字汉文化等方面的概念。

(一)、什么是文明、文化?什么是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1、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的总和。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文明人,文明国家)。

2、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早在《周易》里,中国古人就有“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

3、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中华文化,指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由此延续产生的文化总汇称为中华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世界上唯一持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直接源头有两个,即以北方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南方以稻作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等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由于秦统一中国,黄河文明进一步与北方的草原文明、海洋文明等别的区域的文明交流、融合、升华,融合过程经历至今便为中华文明。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夏商文化渊源于河洛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等是孕育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汉文化的核心文化。  

(二)、华夏与中国称谓的渊源

中华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之一,人类历史上唯一一脉相传。

文字产生是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 

中华文明盘古开天,8000年前有伏羲(始祖—天皇)、神农(炎帝—地皇)、黄帝(轩辕—人皇)三皇,以及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后人常以华夏自称,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三)、蓬勃强盛的两汉时期形成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

 汉朝文化又称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受到东西方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两汉文化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汉字、汉语、汉文化在悠久历史岁月中,长期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改进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文帝、景帝、武帝的实践锤炼,成为稳定的民族文化。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强盛,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特定称谓。

(四)、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人类大同、和合万邦;

中华民族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伟大民族,拥有远大的人类理想。中华民族天然具有世界主义情怀,天下意识、大同理想、协和万邦观念内蕴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处,成为中国理解世界的思维范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世界主义情怀和天下意识的国家,心系人类和平与发展,形成了以天下安危、世界大同为己任的人类哲学思维和责任伦理精神。

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之后,中华民族的天下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交互融通,二者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得以敞开。马克思主义具有宏大的世界格局,直接指向一种以全人类为单位的普遍秩序,自由人联合体目标、实现自由个性与人类解放的终极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

2、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这些价值观源自儒家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礼义廉耻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礼‌:指礼仪、礼貌,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的礼貌和尊重。义‌:指道义、正义,强调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廉‌:指廉洁、清廉,强调个人品德的纯洁和高尚。耻‌:指羞耻心,强调个人应具备的道德自觉和自我约束‌。

仁爱忠信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仁爱‌: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孔子认为“仁”是“爱人”,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想要成功也要帮助别人成功‌。忠信‌:强调忠诚和信用,是个人品德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价值。忠诚是指对国家、家庭和朋友的忠诚,信用是指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3、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包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强调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是人类200多万年来唯一连续不断、延绵至今的文明

我们必须知道中华文明是从哪里来?走向哪里去?人而不知,其行不远。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有着两百万多年的人类史,一万多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人类200多万年来一直延绵至今的文明,世界绝无仅有,考古及人类分子生物学证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中国从北到南,从西到东、通古达今最典型的三大连续文明:

(一)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中国黄河流域独特的河北阳原泥河湾文明,有一条从200多万年前遗址群至今的完整的人类进化史:

有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小长梁、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山祖庙咀、麻地沟等10个遗址;78万年的马梁遗址;12万年的山兑、细弦子遗址;10万年的侯家窑、漫流堡遗址;7.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2.8万年的上沙嘴、新庙庄遗址、1.16万年的虎头梁、油房等4遗址;4000年的周家山等3遗址;3000年的丁家堡垒泥泉等,共130多处,战国、汉、辽墓葬124座。

(二)包括泥河湾文明在内,中国黄河流域有一条上中下游前后衔接脉络清晰的完整的人类进化史,如243万年前的西侯度文明,212万年前蓝田文明,延续至60000年前的地湾文明,直至现在。

1、黄河上游:甘肃秦安大地湾上层文化(前60000—20000年)、中层文化(前9000—前6000)、下层文化(前5900-前5300);仰韶文化(半坡和庙底沟,前5000-前3000),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2、黄河中游: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为中心,北达河套及长城沿线,南接鄂西北,东至豫东,西抵黄河上游甘青接壤地带,部分与长江流域文明相重合。山西西侯度人前243万年;陕西蓝田人(前212万—前75万年),河北阳原泥河湾人(200万年前至今);北京猿人(前70万—20万年);河南南阳南召文化(60万年前),宁夏灵武水东沟遗址(前50000—前30000年);宁夏贺兰山岩画(前40000年—前2000年),河北徐水南头庄文化(前10500—前9700);磁山(前8100-前5100);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前6200-前5500)。

黄河中游文明具体由河套、关中、河洛三地区文明组成:

河套地区文明(距今约5700--3000):内蒙古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前5700--前5000)

关中地区文明(约前8000--前4000):陕西华县老官台遗址(前8000--前7000);陕西宝鸡市金陵河西岸北首岭遗址(前7150~前5800);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半坡遗址(前6700~前5600);陕西省临潼县城北姜寨遗址(前6600~前5000);陕西高陵县姬家乡 杨官寨遗址(前6000~前5000); 陕西客省庄二期遗址(前4300~前4000)。

河洛地区文明:(60万—3000年前):河南南阳南召猿人(60万年前);河南灵井许昌人(12.5万—10.5万年前);河南安阳的小南山文化(距今3万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9000——8500年前);裴李岗遗址(8000—7000年前);河南三门峡渑池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和宁夏等地。伏羲建都淮阳(前7724—前5008年)。河南新密马良沟遗址(6852—6700年前),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前6800一前4800);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5300年前), 郑州西山古城遗址(前5300年——前4800年),河南新密黄帝都城(前5000—前4000),祝融之墟。河南南阳黄山人(5000年前,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交流地),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前3800-前3500),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大河村类型晚期秦王寨类型(前3500—前3000); 

 3、黄河下游:山东淄博后李文化(前8700—前7500);北辛文化早期(前7300—前6800)、中期(前6800—6400)、晚期(前6400—6100年)、(前5400至前4400),包括山东滕州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泰安市大汶口文化(前6500—前4500年),分早中晚3期。东至黄海,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处于古籍中记载的少昊氏文化地区。

山东章丘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前4350─前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1)山东龙山文化,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前2500~前2000年。(2)豫西庙底沟二期文化,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中原地区早期阶段龙山文化,前2900~前2800年。(3)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河南龙山文化。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前2600~前2000年。分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 3个类型。(4)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前2300~前2000年。(5)晋西南地区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类型,前2500~前1900年。

 山东省平度市东岳石村岳石文化岳石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后分布于海岱地区。前1900-前1600年。文化时代大致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相当。它与龙山文化分布范围大致相同,属于城邦国家发展时期。

(三)中国长江流域,也有一条与黄河流域、泥河湾平行发展进化的相对完整的人类进化史,240万年前的繁昌人,202万年前的重庆巫山人、190万年前的湖北建始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35万年前的南京人、30万年前的和县人、20万年前的巢县人、19万年前的长阳人、9万年前的奉节人、3万年前的官渡智人等古人类遗迹。从200万年到1万多年的化石证据没间断,算上巴人及其文化延续到现在。以及10000多年前的上山人,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西藏昌都前5000—4000年的卡若文化,5600年前的凌家滩人,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5000—3000年前的三星堆文化等延续到现在。

(四)40万年前至今的燕山地区文明—东北—红山文化(基本在黄河文明范围内)。40—50万年前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9200—8600年前黑龙江饶河小南山人,8200年前的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文化,5300—3000年前的赤峰红山文化等。


三、中华汉文字起源 

中国现有130多种语言、30种文字。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符号系统,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音、形、义统一的书写符号系统,人类重要交际辅助工具。文字从属于语言。无语言社会不能存在;无文字社会可存在。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史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中国总人口91.51%的汉族使用、部分少数民族转用或兼用汉语。现代汉语分标准语(普通话)、方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一)、语言文字的形成:

1、语言产生的必要性、必然性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作为早期弱小的群居动物,在与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残酷环境和猛兽毒虫的生存搏斗中,意识到家族之间必须互相照应,同类之间必须互相联络,于是最先产生语言,便于个体的交流与狩猎或争斗时群体的协作。

在人类早期完全匍匐于自然环境的神威之下时,人类在语言产生后的漫长历史中,人际交往、生产劳动和生存斗争中,人类的远祖们又学会了把声音同发出声音的人分离开来并加以保存的技术,这就产生了文字。

语言产生的同时,图腾、自然神灵崇拜自然产生。继之,对自然和自身的启蒙认识用岩画、陶刻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文字的史话是从象形再现发展到语音系统,从用图画或文体化的绘图表达复杂的概念发展到用简单的字母示意具体声音。最早出现的记录信息以便以后重复看的尝试,是在石头上的精细描绘动物和捕猎场面,这就是最初的媒介。

2、语言文字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汉字起源汉字经历了表意字、表音兼表意、变音字三个历程,完善于六书

汉字起源史即中国古代文明开端。从距今4万到1.7万年的贺兰山岩画,距今9000年的贾湖文化中的文字刻画、距今8000年到6000年的大地湾、半坡等遗址出现50多种有规律的刻划符号,6500年前的双墩遗址发现的630多个刻划符号。八卦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古代阴阳学说。八卦由太昊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画出,最早的文字符号萌芽之一。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由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向青铜器的金文演化,再由秦统一的小篆到汉代的隶属再向唐的楷书演变。

四五千年前,中国夏朝时期,汉字诞生并趋于完善。3600年前商朝时期的安阳小屯的甲骨文成为中国成熟文字的起源,成为中国文明社会需要的城市、冶铁、文字等要素中最主要的标志。

表意字是中国汉语形成历史中最早的文字,汉字经历了表意字、表音兼表意、变音字历程。表意字是指根据所概括内容的意义所创造的字,汉字初始阶段,无笔画,无字母,从画图和实物记事发展。六书文字构造理论东汉臻于完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书汉字构造论中的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法则,转注、假借是用字方法。

(2)汉字的演变过程:岩画—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楷书—行书—宋体—黑体—其他

书画同源,象形字来自于岩画等图画文字,汉字的起源来自原始的岩画。

公元前16世纪左右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汉字最早成熟的文字。具有很高抽象意义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之后是刻在青铜器钟鼎和石鼓上的金文,亦称钟鼎文和石鼓文,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创。秦之前封建割据文字各异。秦统一中国后文字统一。

西周后期汉字演变为大篆。大篆一是线条变得均匀柔和,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秦丞相李斯制定了字同文、车同轨、量同衡的政策,将原六国不易辨认的文字,统一规定为小篆或秦篆。小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成为整齐和谐美观的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秦时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称秦隶。

汉代,秦隶发展为汉隶。西汉隶书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唐朝出现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的狂草。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在萌芽阶段。

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创始人,时称真书,后人称楷书。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汉代刘德升制,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沿用至今。

中华四大发明之一,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刻字雕刻刀对汉字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宋体。后又改成仿宋体。随看电脑信息化等科技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字体。

甲骨文之前,汉字应当还有未发现的成熟的文字系统。贾湖刻符9500年前,双墩刻符7300年前,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600年前。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至今100余年,中国出土甲骨15万多片,大陆保存97600多片,台湾3万多片。甲骨文单字5000多个,可认识的约1700字。(参阅中国书法史文物出版社《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3日)


四、中国语言文字的特征、智慧与统一

 1、中国语言文字的特质

(1)独体单音(一个字占一个空间,声音只有一个音节);

(2)单音四声(平上去入);

(3)破音字(一个字同时有多种声音);

 2、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语言文字是文明的肇始。《淮南子》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中国语言文字不同于世上任何一个国家,每一个字可以做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视其上下文和语调而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一开始就如此复杂、精微、简洁。早在大约五千年前的中国氏族社会,人们已经使用符号和简单的文字,到了距今大约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奴隶社会,中国的文字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本质上与今天所用字一样。

 3、中国文字的智慧与统一中国文字经历了统一、分离、再统一的过程

夏商周时期的文字是统一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发展为不同的文字。到秦朝时期有重新归于统一。国家统一文字统一,国家分裂,文字分离。

中国文字承继原始信息,自秦统一,沿用至今。方言虽多,文字统一,交流便捷。一般中国人都能学会并运用3000到4000个汉字。中国文字只表现意思不表现声音,韩国人、日本人容易了解其意义,成为远东一种国际文字。

中国文字统一对于中国文明传承有极大益处。中国文字历经几千年,从文字分出的方言几百种以上。只要识字今天可看懂3200年前用这种文字写成的铭文。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字的象征:虽然处在不断的创新和变迁的语言环境下,中国文字始终保持统一以及连续性,保存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精髓的完整性。

中国文字系统是一种极高的智慧。几百个部首加上1500个显著符号,表现世界万事万物。17世纪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和现代的罗斯曾梦想有这么一种文字符号系统,能独立于口语,超越国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分歧,在不同民族中互相了解,表现相同的思想。这种精确合乎逻辑的的符号系统就是中国文字,存在于远东几千年,世界1/4 以上的人民使用数千年,世界上各国应当一起来学中国语文。(参阅:《东方的遗产》威尔·杜兰  东方出版社2003年)


五、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DNA活化石 历史的载体 前人智慧的结晶

习近平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古代大规模开始对于民众传播信息,是从秦朝开始的。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封建集权的大帝国,实行了“书同文”的政策,即以笔画比较简单的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从此结束了六国文字异形混乱的情况,基本消除了用文字向全中国发布政令和传播新闻的障碍。

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创新,中国文字已经从书写、书法提高到了书法艺术的境界。中国文字、中国书法、国画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绵久文脉和审美追求,成为世界公认的既具有古典美和现代美、又具有现实主义和抽象派意蕴的文化艺术。

鲁迅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感耳,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1、汉字之美,美在风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汉字用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方块字培育了5000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存在。它的创造契机显示出中国人与世不同的文明传统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2、汉字之美,美在精髓。中国汉字有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面对科学的飞跃,电脑接受了具有瑰丽雄健的生命力的中国汉字。中国汉字在科学攀向高峰出现的复杂思维状态中焕发出青春,轻而易举用原有词汇构成了新的概念和术语。  

 3、汉字之美,美在真情。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是当前世界上直接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14亿人,占世界人口19%,几乎相等于合用英语的15亿人(英语为母语的书面语3亿人)。汉字是因特网上的第二大语言文字。目前世界160多个国家、美国200多所大学设中文课程。(参阅《汉字的魅力》沧浪 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年)


六、文字的作用:交流、记录的工具、创新、传承、信息的载体,统一的基础

 1、中华民族形成、交流、融合与遗传的DNA

共同语言文字思想促使一个民族形成,构成民族的顽强遗传的文化DNA特征。

语言是口头传播的技术延伸,特别是视觉系统的延伸,从此人类的传播活动摆脱了本能,进入了技术传播时代。文字是异地传播的主要媒介。传播、记录文字的材料、工具和形式,有石刻、陶刻、木板、竹板、麻纸、宣纸、树浆纸等,当代则有芯片,甚至生物DNA等。延时人际传播过程的要素有三个,即传播者、受传者和媒介(绘画、文字、纸张、印刷机、油墨、邮政系统和时间等)。

 2、中华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创新的基础

语言文字保护了中国的统一和凝聚力,中国历史虽经多个分裂时期,但中国有统一的文字,闻其声,懂其言,明其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祖相敬,同文相书,统一比较容易。欧洲日耳曼帝国分裂后虽都为拉丁语系,各国形成有语言隔阂和差异的文字,统一基础失却。

 3、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记录、传承的信息载体

  中国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确保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遗产的传承,五四前中国是与世界不同的书面文言与日常说话不一样的国家,保持了文言文在秦始皇统一后2400多年的历史发展历史中基本一致。

 4、中华各民族文化向心力、团结进步的基本保证

 中国语言文字是促进民族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民族语言文字同民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各民族对其语言文字始终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七、没有文字万古长如夜 中华汉字之光照耀世界 中华汉字力量穿越时空

1、没有文字,万古长如夜

没有文字,人类只能在黑夜中摸索徘徊。文字华诞,像火把照亮夜路。像灯塔指引航程,像太阳照亮黑夜。

语言的创新,是猿人从动物走向了人类,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文字的创新,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所以,古书记载,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高诱注:“苍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翻译是:曾经,仓颉造字,天降粮食大雨,百鬼在夜里哭泣;苍颉才看到鸟的足迹的文造文字,那么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就离开本经商、放弃耕种的事业而努力锥刀的利。天知道他将要饿死,所以下了一场粮食雨。

2、文字是文明文化的解析记录的机具,文字是文明文化的记录传播的载体

口传的文明文化可能由于传承人的消亡而消亡。

因此,所有的思想文化语言实践都必须有文字记录,才能成为文明的实体呈现于世界。所有的文字都必须书写,所以书法成为文字文化的记录与传播的载体。数千年后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和数钱年前的古人对话,破译古人的语言和文化信仰以及社会制度,必须依靠刻画在岩画上、陶罐上、石头上、木板上、甲骨上,铸造在铜鼎上,书写在竹简上和纸上的文字图画。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文,使中国的有文字的记录历史推进到3600多年前。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是在湮灭了2000多年后,20世纪20年代,依靠出土的刻在石头上、泥板上的文字被破译后才重新为世界重新认识的。 

 所以说,文字的力量穿越时空。文字写成的文章诗词,形成的理论、学说、流派、主义、宗教,记录人类的风俗习惯知识传承,流传的科技创造创新等,从古至今影响人类世界,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3、不知来,视诸往。这是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讲的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找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明了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并且传之千秋万代,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关资料显示,由于各种原因,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已经有6000—12000种文明消亡。

4、文字是建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信仰自信的基础。没有文字的民族,没有可记载的历史,文明极易发生断裂或消亡。

中国浩瀚的文学遗产中描述文字传播的比比皆是,譬如:燕然勒功;罄竹难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唯恐说不尽,临行又拆封;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等。中国语言中流传下来的这些关于文字和书信的诗句再现媒介系统的巨大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八、举办全球华人汉字大典,复兴汉字,重塑我们的思想文化信仰,复兴中华

1、中国智慧美妙的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

思想、文化、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脊梁。

语言、文字、书法,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标记和文化DNA。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之所以有幸能够读懂3600年前写在甲骨上、金石上的古文字,是由于我们中华文化没有断层的结果。

历史上任何一个侵略别国别族的侵略者、占领者,都奉行这样一个信条: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史,先灭其文字。欲灭其文字,先灭其语言。

所以,坚持我们的思想、文化、信仰的崇高性,保护我们的语言、文字、书法的纯洁性,就是保护我们的中华文明,就是保护我们的农耕文明,就是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负责,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因为,中华文明不仅属于中国,更是属于世界。当世界其他地方还处于文明蒙昧之时,中华文明已经诞生于东方;当世界四大文明已经灭亡了三大文明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扛起了延续人类文明薪火的重担;当西方处于千年黑暗的时期,中华文明举起了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的大旗。

2、直面信息化带来的空前危机

电脑打字的普及,使大多数中国人不再书写文字,失去了锻炼手、眼、脑、臂膀、及全身的机会。提笔忘字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包括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大媒体,请一些学者讲话,或者影视作品配字幕,错别字频出,北京大学的一个林校长把鸿鹄的鹄(hu),读成鸿鹄(浩),你的这个水平怎样领导大学,实在堪忧。更有甚者一个云南省阮省长,把滇念成镇,滇越铁路念成镇越铁路,笑掉天下人大牙,被网友调侃为镇省雀长。据说这个省长还是博士水平,这个博士含金量值得怀疑。博士级别、省部级高官都已经丢失中华文化到如此地步,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将会逐步掏空并且逐步失去中华民族的DNA和灵魂。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退化将不可避免。

3、汉字成语的随意改变、汉字语句的混乱书写、中英文混搭乱配现象严重

屌丝文化,傻逼文化大行其道,尤其以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傻逼声震撼世界。网络语言的放任自流,导致低俗恶俗媚俗的文字文章小品多年来占领了正面的舞台。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动画片、肥皂剧等一切奶头文化、垃圾文化和颓废文化习俗都以高大上的形象,占领了中国人文化宣传的平台。国家的引导和教育功能失却。汉字成语的随意改变、汉字语句的混乱书写、中英文混搭乱配现象充斥网络和纸质书写文章。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的教育必须在大中小学全面恢复。亟需全面展开净化网络语言和文字的行动,以捍卫汉字的纯洁性、高雅性与现代化信息化的结合。   

 4、据美国学者研究,失去语言文字这个DNA,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会在200至500年内消亡。世界上只有两个民族跨越时空延续了自己的DNA。一个是中华民族连绵延续5000年。另一个是以色列犹太人,公元70年罗马大军攻陷犹太首都耶路撒冷,大肆屠杀,犹太亡国,剩下的人被驱赶到世界各国。‌以色列犹太人必读的书籍包括《塔纳赫》和《塔木德》。‌《塔纳赫》是犹太人的生活圣经,涵盖了犹太教的主要教义和仪式,被称为犹太人的智慧基因库。而《塔木德》则是犹太5000年文明的智慧核心,是犹太人至死研读的书籍,包含了犹太人的法律、伦理和哲学思想。‌犹太人坚持自己的语言思想文化信仰,被灭国近2000年后,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犹太人正式复国。有一些制定中国教育课本的不肖子孙去掉了中国诗词、去掉了毛泽东思想、去掉了鲁迅、去掉了雷锋。和台湾同步去中国化异曲同工,实在是欺宗灭祖的可耻行径。

 5、汉字、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出去,不是以文化输出的口号而是以文化共享的名义,在世界广泛传播。台湾有汉字节,西方有文字节,我国应该加快推行全球华人汉字大典的步伐。

6、汉字之光照耀世界,汉字力量穿越时空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华文明、文化的传承,以纪念祭奠等仪式、节日来表现。隆重的仪式,加以语言诵读文字记录的中华文化的内涵,是最高雅且能让人产生庄严神圣的文明传承方式。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新节日有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元旦等。

超越时空5000年,纵横世界几万里,只要看到中国文字,听到中国乡音,任何中国人都会立即梦回故乡,一叙乡情,认祖归宗。这就是中华文字照耀世界之光,这就是中华文字穿越时空的神奇的DNA的力量。


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最独一无二的文明。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文化始终没有间断传承下来,只有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代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创制和应用推进了中华文明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的影响。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1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全球华人汉字大典创立并举办七届大会,这是中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共同的希望,能够为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基础性的贡献。


作者简介

郭  帆 ,大国学与红色文化学者 ,中国政法大学制度学高级研究员 。

邓军强 ,中国新时代党建智库高级研究员, 红旗渠友好联合会主席。

赵祥语 ,全球华人汉字大典创办人,《中华汉字春晚》总策划。




Copyright © 2020 京ICP备20022428号-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8135号 民生新闻网 版权所有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708-0773 技术支持:天祥网络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01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