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波 许奕峰 摘 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标识性概念,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制度话语的自觉重塑和自主建构,彰显出高度的制度自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制度自信的角度,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故事,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深入研究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在学理和哲理,从历史、主体、关系、机构、机制、功能、文化比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中国性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以其科学性指导实践,增强新型制度的吸引力、说服力、引领力。推进新型政党制度,跨文化,跨语境、跨国界传播,将实践优势、效能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是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正式确立,开启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凸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70年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稳步有序推进,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党际协商模式相对固定成熟。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标识性概念,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制度话语的自觉重塑和自主建构,彰显出高度的制度自信。百年辉煌,新型政党制度厚植于我们中国大地,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文化传承深厚,结构性特征突出,制度性优势彰显,演进脉络清晰,历史积淀丰富,理论基础充分。历史思维重释制度发展的必然进程看,新型政党制度发展与协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思想溯源及其实践历程契合。梳理多党合作实践及政党制度理论生成,考察审视、探讨其理论基础、历史逻辑、形成发展、逻辑架构、运行规律、制度体系、效能发挥、实践价值,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构建,对党派思想政治建设有序推进,统一战线共识教育成果创新发展具有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必然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制度自信的角度,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故事,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理论体系是一系列若干理论构成的对某一问题给予阐释或解答的有机整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就是由若干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相互联系的制度理论构成的有机整体。厘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其理论根据、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和结构层次,对于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规律,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积极响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指出的“要深入研究我国政党制度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这一时代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及深远战略意义。 一、新型政党制度体系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当代政治舞台上最主要最活跃的角色。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20多个君主制和政教合一的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政党。政党制度不仅规范着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功能和运作方式,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他担负国家政治制度运行的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标志性内涵,是现代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从西柏坡时期,新中国成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不断发展,实践日臻完善,在国际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深入研究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在学理和哲理,从历史、主体、关系、机构、机制、功能、文化比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乎国家建设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性、世界性、特殊性、普遍性,将是中国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做出增量性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中国性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以其科学性指导实践,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吸引力、说服力、引领力。推进新型政党制度跨文化,跨语境、跨国界的传播,将实践优势、效能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标识性概念,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制度话语的自觉重塑和自主建构。判定一种理论体系是否成立,首先就要看其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没有理论支撑,无论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实践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国70多年的多党合作实践证明,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伟大历史进程中,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依据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民主集中制理论和民主监督理论等确立起来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有根有魂,有内生性,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 从发展脉络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发端于新民主主义多党合作理论,毛泽东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人作出了历史性、原创性贡献。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历届领导人推动发展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及其体系。特别是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的制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 表现在人民民主理论、执政党理论、参政党理论、政党关系理论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逻辑连贯、系统周全的理论体系。彰显着制度自信、展示制度形象、扩大制度影响。新时代新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科学总结和理性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明确了提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新时代新形态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2022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方向性、规定性和根本性的理论指导下,推动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全球化时代政党及政党政治的转型趋势、前瞻性思考研究,引发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 二、构成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 政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现象。政党与社会,政党与国家,是探讨政党与社会结构,政党与社会资本,党国体制等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奋斗、通力合作的伟大政治创造。理论阐述:一是中国民族党派的政党属性;二是中国党际关系形成的历史逻辑;三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实规定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政治模式,这项制度要立得住、行得稳、走得远、说的响,一要靠实践有效,二要靠逻辑自洽。从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从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互动中;与世界上各种类型政党制度的比较中,探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理念、结构样态、实践形态、运行机制、功能作用、发挥空间、世界意义、文明价值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清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以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增强新型政党制度的吸引力,说服力,引导力,为世界提供一套中国的有别于西方的政党制度理论体系。 我们判断一个理论体系是否成立的标准,主要是看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否已经具备,包括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内部逻辑结构,是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判断及其本质规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内容。揭示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把文化基因,历史渊源、价值功能,特色,优势提炼好、概括好、总结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中的多党合作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协商民主理论等范畴的确立,构成了该理论体系内在的基本要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对所论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揭示,它不仅系统回答在中国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科学回答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怎样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内涵、基本结构等重大问题,成为贯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政治协商、民主决策、委员履职、队伍建设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作为一项理论任务或理论使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要着力和解决或阐述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是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如何进一步推动该制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围绕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形成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主要论断和主要观点,以系统构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完备要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人民当家作主思想,为当代中国发展稳定奠定政治保证和制度基础。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逻辑层次 理论体系可划分层次,大体系包含小体系,小体系可以包含更小的体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可以界定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基本制度,包括多党合作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统一战线制度等;第三层次是基础制度,包括组织制度、会议制度、工作制度、监督制度、委员履职制度等;第四层次是具体制度,比如组织制度包括政党协商制度、政协协商制度、政协民主监督制度等;比如工作制度包括资政建言制度、调查研究制度等;第五层次是保障制度,比如时间保障制度、物质保障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权益保障制度等。 无论是基本制度、基础制度、具体制度或者保障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概念、范畴和内容,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中的组织制度理论、会议制度理论、工作制度理论、民主监督制度理论、委员协商制度理论、自身建设制度理论等制度理论与之紧密衔接和配套支撑。反过来,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也正是这些制度理论,通过制度层次的呈现,系统构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新制度。 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的召开标志着新型政党制度的正式确立,662名代表济济一堂、共商国是。从多党合作“八字方针”“十六字方针”“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2013年十八大首次提出和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推动中国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坚实基础。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逻辑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丰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可以为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新型政党制度与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关系非常密切,研究的比较深入;与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个性,哪些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尤其是政党政治文明的规律和共性。强调中国政党关系独特性,建立在普遍共性基础的独特性才是真正的自信,其特殊性和特色才是真正的生命力。 实践不断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伟大征程中,代表先进的执政党与代表进步的中国参政党,面对中国多党合作的新情况、出现的新问题,要不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以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加强研究者、实践者、传播者对话交流,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范畴、表述要达成共识和共同话语,推进政策话语、学术话语、社会话语一体化建设。 结语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标识性概念,不仅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制度话语的自觉重塑和自主建构,而且彰显出高度的制度自信。对外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背后的故事。首先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致力于实现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福祉等方向目标;讲好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背景,解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文化传统、治理理念、民主政治、运行方式、国家治理、回应社会需求的生动实践;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共同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故事,塑造和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助推国家总体外交,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为世界提供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的、有别于西方的,更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政党制度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王书波 中国新时代党建智库高级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习近平思想、中国式现代化、党史党建、统战理论、跨学科综合研究。 许奕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湖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参考文献 [1]欧阳晓优.新时代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5). [2]李腊生,胡晓慧.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05) [3]张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历史演进的基本趋势[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 (05) [4]钟德涛,付瑀.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性建设:历史演进、鲜明特征与实践价值[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4 ,8 (05) [5]顾行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共产党执政研究刍议[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24 (05) [6]梁晓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价值意蕴、内容构成与基本维度[J].宁夏党校学报,2024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