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

增强党组织政治与组织功能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时间:2024-10-30    发布人:彩虹     点击: 186773 次

张 素 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对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范畴,是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有效协同、共同推进的综合性课题。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内外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从现在到2035年十多年间,重大风险挑战将会不时遇到,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

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这些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稳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一重大论断,有了党的领导,就能确保改革立场不移、方向不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走深走实、整体顺利,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进。

有了党的领导,就能进一步凝聚起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不断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带领全体人民群众,发扬主人翁精神,调度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共识,汇聚伟力,共同完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二、健全严密组织体系,厚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扎实根基。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

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918.5万名,党的基层组织517.6万个,广泛分布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量大面广、层级不同、类型多样,构成了党执政大厦的稳固基础。

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着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统筹推进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建设,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特别是当前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统筹协调,制定精准管用措施,细化责任分工,精心组织落实,谱写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篇章。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全面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优势。

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能力,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建设,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

探索新经济组织群体党建,新时代,进一步探索和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工作有效途径,扩大增强党组织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促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三、构建党建工作格局,深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项改革。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石家庄,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河北奋进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冲锋号角。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和习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石家庄的批示指示精神。

(一)创新思维,掌握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善于谋篇布局,善于守正创新,善于破解难题,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强化措施协同配套,推动各方面各领域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构建统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党建工作格局,形成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

(二)重点突破,掌握正确方法,把握方式方法,从现实需要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弄清楚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各领域的风险问题,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想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打通发展堵点、消除体制卡点、破解实践难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转变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勇于担当作为,敢啃最硬骨头,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在困难面前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不畏缩、不躲闪,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豁得来,坚决把各项工作往深里抓、往细里做、往实里干。

四、做实基层党建引领,务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实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反复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这表明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是提升社会治理有效性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构建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支持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市场力量、居民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和服务,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党建向基层治理新领域、新阶层、新空间拓展,确保党对基层治理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场域领导,确保党建引领的政治高度、辐射宽度和治理力度。

(二)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党建引领社会参与的制度体系,建设和谐有序乡村社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深入基层、落地生根,飞入寻常百姓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持续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建设平安乡村。

(三)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通过网格化治理、多元化参与、层级化管理,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等事项分为不同层级分层分级办理,重点事项常态化“高效办成一件事”,以更快捷、更方便的途径畅通民意、汇集民智、解决民忧,解决好居民群众的日常事和烦心事,让人民过上更好地日子,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综合实效。

五、加强党管人才建设,强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人才支撑。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伟大事业中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着眼增强思想引领力强化理论武装。组织是“形”,思想是“魂”。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既要“造形”,也要“铸魂”。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充分运用“学习强国”等各类党员学习平台,推进经常性教育和党内集中教育相结合,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为创新者鼓劲。

(三)全方位谋划人才培养工作,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有效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出发,充分激发和释放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就是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保证,真正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作者简介

 张素钊,男,汉族,党员,1963年生于赵县。河北大学数学系本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哲学研究生。曾任石家庄市委研究室、改革办二级调研员,兼市社科联副主席。现任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会长,市人大制度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党建专家、作协会员、思政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研究员、教授。《知之深 爱之切》主要编辑者,编著《正定古今》《铁证》《蝶变母亲河》等书籍20余本,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参与展陈10余项,讲课百余次。


Copyright © 2020 京ICP备20022428号-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8135号 民生新闻网 版权所有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708-0773 技术支持:天祥网络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0197号